电话:
0739-2713119
小程序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个人中心
基本资料
用户认证
退出登录
帮助中心
首页
需求大厅
科技资源
专家库
成果库
精选成果
服务商库
创新活动
创翼大赛
创新创业大赛
活动会议
行业论坛
特色服务
模具加工
教育培训
工业互联
技术研发
企业服务
技术登记
平台资讯
关于我们
需求
需求
成果
专家
平台资讯
最新活动
第三届邵东市工业设计大赛作品征集公告
举行技术经理人暨战略合作企业签约仪式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军人委员会工作规定》
2020年“长沙银行杯”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赛前辅导
5月20日 “创客中国”邵东市创新创业比赛
“应对疫情冲击,助力复工复产”全市中小企业服务活动
湖南省高企培训会
平台指数
3019
技术合同登记总额(万元)
1561
需求总数(个)
950
成果总数(个)
为本地特色产业
提供成果技术对接
查看最新成果
查看最新成果
查看最新成果
查看最新成果
查看最新成果
用户广工大协**发布了需求
江门某大型容器有限公司技改需求:马口铁罐盖自动包装、装箱
用户sszr**报名了需求
专业电子检测领域企业并购
用户gzxy**发布了需求
欧洲知名小家电品牌需求: 产品设计/代工生产长期合作
用户广东顺企**报名了需求
印刷纸盒自动计数、分料、捆扎
用户广工大协**发布了需求
自行车生产自动化
用户佛山市机器**发布了需求
中山某照明公司需求:户外灯具太阳能供电方案设计及采购
用户zz小平**报名了需求
江门某大型光电科技公司:控制盒装配技改自动化需求
用户广工大协**发布了需求
大型汽车检测产品集团佛山生产基地需求:精益生产管理
用户广东赛诺**发布了需求
水雾化方式需求-广东赛诺威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户lljq**报名了需求
平洲电梯配件厂焊接自动化需求
用户智能sy**发布了需求
佛山某五金制品公司技改需求:五金焊接非标设备或工装
用户佛山市机器**发布了需求
汽车气门件打磨抛光
用户广隆自动**报名了需求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辅导
用户数控装备**发布了需求
塑料勺自动热缩膜包装上料
用户明顺陈先**报名了需求
3D打印连续性解决方案
用户广工大协**发布了需求
印刷纸盒自动计数、分料、捆扎
最新需求
查看更多
发布需求
试管封盖装配自动化设备
工业设计
机器人焊接平台
机器人应用 | 机械加工
“工业互联”赋能科学注塑,豪牌电气关键生产数据采集分析见成效
工业设计 | 五金制品
从“传统制造加工”到“智能精细管控”
模具 | 塑料橡胶
关键数据采集 打通信息孤岛
打火机 | 打火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模具精密加工
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前期投资4000万,20余人设计研发团队。为全国机器人、自动化、3D打印等智能制造企业提供基础配套;围绕加工制造、新产品开发、工艺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模具设计
零件加工
精密车间
高精设备
详情
智能制造培训中心
致力于帮助各类企业获得相应政府资金的补助、资质认定及税收优惠,潜心为企业定制全套个性化方案。服务涵盖科技、工信、人社、发改、商务等各个政府归口部门,是一个集资质认定、人才奖项、专项计划等多类基础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实验室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
专业共建
详情
企业服务
打造一个集资质认定、人才奖项、专项计划等多类基础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涵盖科技、工信、人社、发改、商务等各个政府归口部门,致力于帮助各类企业获得相应政府资金的补助、资质认定及税收优惠,潜心为企业定制全套个性化方案。
人才聚集
丰富项目申报经验
全方位服务
详情
工业互联
“发展工业互联网,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从概念普及走向实践深耕阶段,研究院抢占先机,全面布局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赋能各行各业。
赋能升级
智能制造
特色鲜明
详情
技术研发
对接行业关键性共性技术需求,联合各大高校及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公共资源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进行行业升级关键性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及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推广及普及。
高端人才
新技术
资源整合
详情
查看更多
邵东市举办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业务培训
新邵东客户端2月24日讯(通讯员 张慧)2月24日上午,邵东市举办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业务培训,亿利金属、大通电力、巧大娘食品、醇龙箱包等3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由邵东市科工局主办,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承办,邵东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邵东市高企协会协办,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2年,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将探索新的企业赋能服务体系,聚集政策、人才、技术、市场、融资、品牌六大要素,打造企业加速平台,形成高能级产业服务生态,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将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引育、技术改造、品牌营销、融资服务等综合服务,着力培育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30
十一月,2021
邵东:智能制造专家学者热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5日讯(通讯员 张平华 记者 郑丹枚)11月25日上午,在邵东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电视直播观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盛况,并展开了讨论。 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听后深受鼓舞、信心倍增,表示一定按照省党代会报告要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来说,要加快速度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人才全新产业链条,加快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端人才与本土产业发展相融,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费明福说。 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部副部长赵艳表示,要做好国家示范平台的服务生态建设,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数据化赋能等服务,助力湖南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责编:郑丹枚]
30
十一月,2021
小平台托起大产业的“邵东模式”——关于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调查与思考
【编者按】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邵东市全力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市场化方式组建和运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犹如一颗入池的石子,激活了邵东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四年多来,该院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有力推动了邵东市打火机、五金工具、中药材、箱包鞋服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小平台托起大产业的邵东模式。这种模式代表了一种科技与产业共融共生的新趋势,为湖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近日作出批示: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做法非常具有积极意义和实践效果,值得推广。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专题调研组 小平台托起大产业的邵东模式 ——关于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调查与思考 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智院)成立于2017年1月,是邵东市全力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市场化方式组建和运作。四年多来,邵智院抢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契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有力推动了打火机、五金工具、中药材、箱包鞋服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小平台托起大产业的邵东模式。近期,省工信厅联合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邵智院进行了专题调研,深感这一模式是抢占平台制高点的有效举措,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创新,也是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积极探索,其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推介。 引进一个人带来一个院 2016年邵东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活动,发现邵东籍老乡杨海东教授创办的佛山广工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十分成功,这样的平台能否引进邵东、扎根邵东、服务邵东?带着这样的思考,邵东市与杨海东教授团队积极沟通、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合作意向。由此,邵智院应运而生。 这个院是从事研发的新型机构,催生了一批新技术。邵智院探索政企合作的新模式,邵东市政府占股70%,杨海东技术占股30%,邵东市分5年给予7500万建设经费和1.2万m2免租金的场地。邵智院聚焦邵东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需求,着力打造了湖南省轻工行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模具快速设计和低碳制造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等35项荣誉资质。申请各类知识产权509项,其中发明专利231项;授权各类知识产权276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在邵智院的支撑下,一大批企业提升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邵东市在2020年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 这个院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培育了一批新企业。邵智院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国创翼邵东区等双创赛事,共辅导60多个企业及团队参赛,斩获十余个省市奖项,在邵东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先后获颁省众创空间、省双创示范基地、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等荣誉称号。目前已成功引进科技企业41家,并对多家创业企业及团队进行了种子基金投资,短短两三年,已有6家获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企业成长壮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授权专利80余件。虽然规模暂时还不大,但都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创新性,发展增速远超传统企业,已成为邵东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星星之火。 这个院是招才汇智的人才高地,积蓄了一批新力量。邵智院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引进(含柔性引进)高科技创新团队3个、高层次专家34人,培育创业团队近50个,国内外高端人才20多名,其中院士、国家级人才10多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打造湖南智能制造技术培训中心,建成邵阳市智能制造研学基地、邵东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与企业共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30余场,培训退役军人180人,累计培训企业职工5000人次。 这个院是服务企业的公共平台,打造了一批新品牌。邵智院移植了广东的先进服务理念,整合了各类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咨询、供需对接、科技服务、投融资、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全方位、一站式、零距离服务。先后获评省中小微企业核心服务机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工信部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四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服务活动超过200场次,服务企业超过8000家次,打造了邵东工业设计大赛、昭阳智能制造大讲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等较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得到了广大企业的一致认可。 搭建一个台唱好一出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没有广阔的舞台,再好的演员也无法上演一出好戏;没有优质的服务平台,再好的企业也难以摆脱内卷泥淖。为此,邵智院设立之初,就以服务企业为根本宗旨,搭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公共服务等一个个平台,破解了产业转型升级难、成果转化应用难、人才引入留用难等一个个难题,在新时代唱响了一场场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剧。 搭建技术研发的平台,唱好产业数智化这出戏。邵智院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助推企业数据资产持续积累,技术架构平滑演进,业务经验不断沉淀,发展模式逐步优化,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成为邵东产业二次腾飞的重要驱动力量。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制造装备数字化。邵智院围绕产业需求,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技术众包等方式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助力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从手工作坊到自动化工厂的数字化迭代。目前,邵智院已为东亿电气、湖南科力尔、环兴打火机等行业领军企业提供生产自动化改造、全新自动化设备研发等服务,协助企业研发智能装备30多台套,年节约成本2000万以上。其中,为邵东五金行业定向研发的活口扳手自动化生产线,可实现柔性化、模块化、信息化的全自动生产,每条生产线工人由13人降低至1-3人,每把扳手可节约成本0.6元,良品率由85%提升至98%,达到业内先进水平。为建材行业研发的自动折弯焊接机,实现钢筋衍架自动焊接,申请专利45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30多项,生产效率提高2倍,所需人工从8人降至1人,年节约成本35万元/台套。以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管理的网络化。邵智院聚焦工业互联网行业技术,自主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精益管控平台,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布局在县级市的综合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邵东产业转型开出了良方。针对邵东企业效能低、能耗高、时效慢等痛点难点和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平台重点开发了能耗管控、质量优化、车间物流管理的三大集成应用工具集,为生产企业提供产量统计、设备智能诊断维护、订单能耗成本测算等数据化产品服务,可实现设备生产、能耗等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目前,平台已部署东亿电气、五阳塑胶、湘衡重工等40多家企业,接入530多台套工业设备。以五阳塑胶为例,接入管控平台之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技术排查,发现其用电成本在总生产成本中占比偏高,并进一步排查出五阳塑胶二分厂用电存在三相负荷失衡的问题。通过实施电路布局调整和节能改造,五阳塑胶车间生产效率提高了10%,一个月就收回了改造成本,年均节约电费成本150万元以上。以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重点工序的智能化。邵智院充分利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储备优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等新型技术嫁接到邵东的打火机、小五金、箱包等传统产业,对生产过程的重点领域和瓶颈工序实施智能化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打火机行业为例,欧美是邵东打火机的重要市场,对打火机火焰高度的要求非常严苛,经常因个别打火机焰苗不达标导致整批退货,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邵智院针对行业痛点,应用人工智能视觉检测技术,增加火焰高度智能检测、气量自适应调节等两道工序,解决了焰苗高度不稳定的技术难题。此外,邵智院还引入了机械臂、码垛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基本实现了打火机生产线的智能化,邵东打火机行业已经从低门槛低技术产业进化为高门槛高技术产业。 搭建成果转化的平台,唱好技术产业化这出戏。高校大批科研技术待字闺中,而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嗷嗷待哺,但囿于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障碍等原因,双方合作进展缓慢。邵智院发挥高校出身、服务产业的双重优势,探索了线下线上一体化技术转化模式,有效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和资源整合,加速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搭建线下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平台。邵智院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邵阳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内外多所高校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共建协议。深入实施一企一博士工程,在摸清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将博士人才资源引入本地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增效。目前已梳理企业技术需求100余项,成立了以鑫星凌金刚石、勇信耐磨材料、农利峰五金为代表的25个一企业一博士技术协同攻关项目组,部分项目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搭建线上智湘汇+技术众包平台。邵智院重点打造智湘汇+技术众包线上平台,构建了线上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平台多维创新生态系统,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探索推广揭榜挂帅制度,由企业提出技术升级需求,形成科研项目在平台发布;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针对科研项目进行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解决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2020年底,智湘汇+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1万人,发布需求总项目数达500多个,服务企业120余家,达成意向200余次,合同金额2800余万元。 搭建人才引育的平台,唱好人才集聚化这出戏。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对地处湘南湘西交界处的邵东而言,在面临长株潭和粤港澳大湾区多重虹吸的作用下,人才东南飞现象尤为明显。为了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邵智院倾力筑巢引凤,通过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创新创业舞台,打造成为湘西湘南名副其实的人才集聚高地。用好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聚高端领军型人才。2020年11月,人社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权邵智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积累博士人才资源23人,引进3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团队、30多位学术带头人等国内外高端人才。建好高校联合培养基地,集聚创新研发型人才。邵智院与省内外多所高校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将长沙理工大学、邵阳学院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校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1个,战略实习基地6个,与18所高校合作开展33个协同育人项目,成为邵阳唯一一个国家教育部协同育人平台。同时,邵智院积极探索3+1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与1+2硕士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研究型人才105人,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上千名。随着邵智院千名大学生走进企业引才工程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邵智院将为更多中小企业输送高水平科技人才,助力邵东及周边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办好职业培训中心,集聚应用技能型人才。邵智院致力于打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邵东职中联合打造了智能制造技术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与企业共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办了3D打印、机器人专业教学班,每年可输出技能实操型人才500余名,为本地区企业的生产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下一步,邵智院将实施百家企业职工培训服务上门工程,进入工厂开展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能力。 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唱好服务定制化这出戏。当前,邵东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和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期,邵东传统产业靠什么催发老树新芽?新兴产业凭什么实现无中生有?邵智院立足服务这一核心,为上百家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等定制化服务,跑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加速度,带动区域产业增值超亿元,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生产加工服务平台,推动从家庭小作坊向产业大集群转变。针对邵东制造业小而散的特点,邵智院整合了创新链和供应链,着力打造邵东智能制造加工联盟体系,建立了涵盖30余家企业的共享工厂,构建了标准化硬件、软件、服务和耗材集合的智能制造产业加工区,促进了区域制造资源的集聚、整合、共享,推动了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例如,邵智院依托湖南智机快速加工中心,打造模具共享工厂,建成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组建20余人的设计研发团队,整合了大型加工中心、高速精雕等高端技术设备近50台,为本地企业提供模具设计研发与制作、金属制品加工以及模具维修、技术交流和咨询等服务,满足了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打造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推动从传统制造加工向智能精细管控转变。邵智院针对邵东中小企业自动化程度低、生产线改造成本高的普遍现象,建设3个省级研发平台,与邵东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共建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服务力度,形成了以全自动打火机生产线+自动调火验火一体机、注塑机关键数据采集系统、消失模喷涂干燥流水线为代表的标杆样板。例如,邵智院牵头成立了邵东市五金工具产业集群促进中心,为近百家五金企业提供量体裁衣服务,其中研制的活口扳手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50%、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推进仙槎桥五金特色小镇转型升级。再如,邵智院与环兴打火机等公司共同组建企业技术中心,研制电子打火机检验设备,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调试提升9倍;研制打火机白螺丝松弛调节设备,组装成本由人工时代的1角6分降低至1分2厘,极大降低了行业成本,加快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平台,推动从微笑曲线底端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变。工业设计是制造业的先导,邵智院开展工业设计进园区活动,组织优秀工业设计机构与企业进行对接。2019年,在湖南省级工业大赛都尚未举办之时,邵智院率先举办首届工业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25个省市区的选手参赛,并达成了多个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协议。邵东不少企业正是缘于这次大赛才了解工业设计的理念,开始重视工业设计和品牌建设。目前2021年第二届邵东市工业设计大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投下一颗石激活一池水 邵智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犹如一颗入池的石子,虽然还未掀起惊天巨浪,但已激活了邵东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这种模式代表了一种科技与产业共融共生的新趋势,为湖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未来,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开启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投下更多这样的石子,在三湘大地激荡起壮阔春潮。 产业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产业是平台服务的对象,更是平台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产业基础遑论平台发展。邵智院之所以诞生于邵东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邵东拥有数量众多的特色产业集群,是中国皮具箱包生产基地中国注塑打火机出口第一县中国五金之乡,这为邵智院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实践证明,只有根植于当地特色产业,邵智院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了邵东特色产业的繁荣发展,邵智院才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邵智院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产业发展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壮大的第一要务、第一关键和第一核心,在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活、市场环境优的地方,合理规划、适时布局、及时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让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倚为强。 创新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引擎。邵智院坚持创新导向,用创新的思维寻找出路,用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为弥补政府专业能力不足、服务精准性不够的问题,邵智院创新体制机制,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市场化方式组建,从政府自建平台向企业搭建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转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足、人才本土化不够的瓶颈,邵智院创新要素配置,创建科技成果线上超市和线下体验展示中心,打造一企业一博士工程,让发展的要素更快地向平台集聚。正是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才闯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激发了平台发展的新活力。邵智院的做法启示我们,只有创新的活力充分涌动,公共服务平台的竞争力和持续力才会不断增强。发展壮大公共服务平台,时时离不开创新,处处需要创新,必须把创新贯穿于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方方面面,努力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活跃起来,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潜力释放出来,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服务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的根本宗旨。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天然职责,是其立身之本、生存之要、发展之基。邵智院用心用情做好公共服务,构建了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不仅提供信息发布、在线受理政务等平台基础服务,还提供企业引进和培育、人才引进和培养、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孵化专项基金投资等增值服务。邵智院的做法启示我们,平台不仅需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大众基础服务,更需要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的个性增值服务。只有强化为企服务的宗旨意识,才能深入企业长期跟踪、深度调研,才能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痛点、难点等急难愁盼问题,才能把脉开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也只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层级、能级,公共服务平台才能不断做大做强。 人才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的制胜密码。好的土壤需要蚯蚓,好的平台需要人才。邵智院集聚高端人才,将科研人才嵌入当地产业生态,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催生化学反应,打通了创新链条,加快了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调动了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在整合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也锻炼形成了复合型、高素质的运营团队和知识型、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队伍,为平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纵观邵智院模式的形成,最为关键的一条是将人才作为平台发展壮大的第一资源和制胜密码,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实现平台和人才的共同成长。邵智院的做法启示我们,只有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入脑入心,贯彻到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的实践过程中,培养造就更多能担重任的优秀科研人才和企业家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才有生机活力,才能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服务。 环境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就像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平台发展壮大也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邵智院成立之初,邵东市党委政府便自觉当起了特级保姆,指导邵智院成立了党支部,签订了一对一服务协议,在资金、场地、人才公寓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给予了平台充分的自主权,完善了绩效考核机制,营造了幼苗茁壮成长的良好政务环境。邵智院的做法启示我们,平台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政务环境的优化提升。我们应该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靠前精准服务,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质效,推动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成长壮大。
20
七月,2021
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再捧创新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9日讯(通讯员 张慧) 7月16日,我省首届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创新大赛总决赛收官。经过初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精益管控平台荣获创新解决方案类二等奖。 据悉,此次比赛共有27家企业参加,其中不乏树根互联、中联重科、长沙比亚迪、中冶长天等知名企业。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此次大赛,是希望加强金融投资机构和优秀项目对接,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生态链,推动形成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态势,带动新一波工业经济创新热潮。 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研究院2018年即开始布局,自主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精益管控平台。该平台以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通过对邵东注塑机、打火机、小五金、箱包等传统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采集与合理化分析,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解决方案。精益管控平台可实现设备生产、能耗等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具备节能改造、订单能耗成本测算、产量统计、设备智能诊断维护等功能,为企业优化生产、节能减排、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和信息化服务。 目前,该平台已聚集五阳塑胶、智机智能、茂盛火机、龙霸五金等40多家行业代表企业,530多台套工业设备成功上云,已连续三年进入湖南省中小企业深度上云上平台服务产品推荐目录,并在今年2月获得省工信厅湖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认定,是目前邵阳市唯一一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责编:昌小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16
七月,2021
湖南日报|邵东智能研究院筹划“一企一博士”服务方案
邵东智能研究院筹划一企一博士服务方案 企业有难题 博士来支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4日讯(记者郑丹枚王亮通讯员张慧 张平华)7月14日,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仪式在邵东市举行,一企一博士服务方案同时启动。 邵东市享有百工之乡美誉,打火机、箱包、小五金、印刷等小产品制造享誉全国。长期以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智能化程度低,制约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该市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引育工作,对传统产业进行新型工业化改造。 去年,邵东智能研究院创建邵东市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对接高校资源,突出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产学研融合。 今年5月,邵东智能研究院筹划一企一博士服务方案,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组织高校博士进企业把脉问诊。活动现场,首家博士服务单位进行签约,中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文学将为邵东农利锋五金工具有限公司研发镰刀焊接自动化生产设备。 邵东市副市长郭向荣表示,希望加强与院校的协同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推进博士后平台资源共享,通过实施一企一博士服务方案,助力邵东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肖霄]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查看更多